企业融资网 > 互联网金融 > 正文
人民日报:理财收益从18%到0 别拿预期忽悠我
网络整理 2021-03-22 22:35【导语】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,天上地下的差别,背后藏着银行“人为拔高”的影子。想防范不靠谱的“最高预期”,还有待制度补缺。
买理财产品的时候,大家经常会看到“预期收益率”和“实际收益率”两个词。眼熟之余,最近的一个新闻,让人觉得,这俩词背后的门道可是不少。
不久前,上海消保委联合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课题组做了一项调查,结果显示:17家商业银行去年上半年到期的一些理财产品,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差距大得有些离谱。
差距有多大呢?举个夸张的例子,某家银行的产品,预期最高收益率18%,预期最低收益率0,实际收益率为0。事实上,调查显示有1/3的理财产品是以“最低预期”收场,而能达到“最高预期”的产品,连4%都不到。
从18%到零,这个差距让好多消费者接受不了。大家抱怨银行,你这预期收益率不是糊弄人吗?
别看抱怨多,一些银行并不认账。因为按照相关规定,理财产品可以承诺保本,但不能承诺固定收益。而且这个预期收益率只是个参考,并非是对客户的承诺。
此外,就现实而言,因为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,“预期”的确是一个大致的估算。可是,这应该成为大量超高预期收益率出现的理由吗?有没有可能,这些“预期”里面,有着人为拔高误导消费者的情况?
实际上,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,它是有一定的依据和一整套算法的。那么问题来了,市场上大部分银行理财的收益率在3%—5%之间,那18%的“预期”是怎么算出来的?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?有人开玩笑说,就像扔一个硬币,“预期最高收益率”不是正反面的概率,而是硬币竖起来的概率。
“预期收益率”问题不少,想管住可不能光靠银行“讲良心”,最终还得靠制度。
比如,理财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率,就该标明实现的概率有多大。或者换个思路,如果这个预期最高收益率实现的可能性小于一定数值,就不能标注在理财产品上。如此一来,这个没谱的“预期”,就当它是浮云好了。
当然,投资需谨慎,消费者自己也要搞明白。市场上大多数理财产品收益率是多少?这家银行以往的产品收益情况如何?不管银行“吹”得有多高,只有货比三家,才能心中有数。
免费加盟代理请联系于经理17601315811(有返佣)

转载请标注:信息网——人民日报:理财收益从18%到0 别拿预期忽悠我
- 搜索
-
- 2021-04-17 晋商银行去年不良贷款增
- 2021-04-17突发!瑞丽发现阳性样本
- 2021-04-17迪安诊断:新冠肺炎疫情
- 2021-04-17人民币汇率创4个月新低,
- 2021-04-17 四川举办服务台胞台企专
- 2021-04-17深圳拟出公积金新政: 灵
- 2021-04-17银保监会:不得强迫老年
- 2021-04-17 哈银消费金融与360数科达
- 2021-04-17上海青浦新城方案:“十
- 2021-04-17中银证券管涛:人民币升
- 2021-03-21“不刚兑”的诺亚财富因
- 2021-03-21央行行长易纲:小额支付
- 2021-03-21虚拟货币BHB传销案开庭 主
- 2021-03-21上海一集资诈骗案开审:
- 2021-03-21注册资本80亿!巨头坐镇
- 2021-03-21早报:爱钱进代言人汪涵很
- 2021-03-21京东首次回应直播业务:
- 2021-03-21央行定向降准0.5至1个百分
- 2021-03-21小贷公司监管指标再调!
- 2021-03-21财政部:人民群众不会因
- 2021-04-17 晋商银行去年不良贷款增
- 2021-04-17突发!瑞丽发现阳性样本
- 2021-04-17迪安诊断:新冠肺炎疫情
- 2021-04-17人民币汇率创4个月新低,
- 2021-04-17 四川举办服务台胞台企专
- 2021-04-17深圳拟出公积金新政: 灵
- 2021-04-17银保监会:不得强迫老年
- 2021-04-17 哈银消费金融与360数科达
- 2021-04-17上海青浦新城方案:“十
- 2021-04-17中银证券管涛:人民币升
- 网站分类
-
- 标签列表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