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茗俊商务咨询有限公司_seo.518fc.cn

企业融资网 > 互联网金融 > 正文

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成绩单曝光 招联超捷信变一哥

网络整理 2021-03-22 23:03

昨日,有媒体报道,捷信对外公布了2016年业绩:全年贷款合同审批超过1200万份,累计发放贷款超过490亿元人民币,贷款服务点已突破14万个,覆盖全国312个城市,实现2016年全年业绩稳健增长。文章中还指出,捷信在过去一年中发展迅猛,不负老大之名。

实际上,从近期各家持牌机构晒出的成绩单来看,捷信已经失去老大地位,而持牌机构一哥则变为招联消费金融

从2016年12月开始,各持牌机构纷纷晒成绩单,截至到目前,已公布数据的持牌机构有招联消费金融、捷信消费金融、苏宁消费金融、兴业消费金融、锦程消费金融,各家数据如下:

对比以上数据,我们看到:

1)从累计放款量来看,捷信被招联消费金融快速赶超,已不再是持牌机构一哥。

2)招联消费金融仅用1年9个多月的时间,就已经冲到500亿元,发展迅猛。据媒体报道,招联于2016年上半年已实现盈利,截至去年10月末的坏账率仅0.83%,无论是发展速度、盈利速度,还是坏账率都已成行业标杆。

3)兴业消费金融和苏宁消费金融目前的累计放款量均在100亿元左右,或许100亿元是第二批获批机构的正常速度。

4)锦程消费金融虽然未公布累计放款量,但是从其服务客户量、笔均贷款量来推算,估计累计发放贷款量在100亿元以下。作为一家第一批获批的持牌机构,有待创新。

5)苏宁消费金融的笔均贷款额仅1100元,放贷超过1000万笔,足够小额、分散。而锦程消费金融笔均贷款额达到11000元,是目前公布数据的持牌机构中最高的。

线上、技术驱动模式是大势

经过一番分析后,相信大家脑中都会有个问号,为何招联发展会那么快?而捷信又是怎么了?究其原因,在于模式的选择。

捷信,一直以来,都是以重资产的线下模式为主,仍旧是人力获客方式,截至到2016年底,捷信员工已突破60000人,大部分员工为前端销售人员。这种传统模式的获客成本、风控成本、运营成本、管理成本都非常高,且放贷量受限于线下场景的客流量。

而招联与其完全不同,从开业之初,就定位于一家纯线上的科技公司,其通过支付宝等线上渠道获客,自动化程序审批,据清流君了解,其全公司正式员工仅600人,其中一半是研发人员。

据媒体报道,招联不仅是前端实现了业务受理点全面线上化,更在后台自建核心系统,客户信息分拣、信用报告解析、风险定价、信用合同审核、贷款审查与贷后监测全流程管理,以降低运营成本。

知情人士算了一笔账,招联消费金融目前只有约20%的客户运营成本高于收益,但因为实现集约化、自动化运营原因,这部分超额成本和其余客户的运营成本,均被80%客户产生的收益所覆盖,这就是该公司在开业次年实现盈利的主因

去年零壹财经发布的《消费金融技术驱动洞察报告》曾指出,伴随着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发生改变(向线上转移)、消费理念不断更新,消费金融的业务驱动模式也随之转变,正在由传统的资金驱动、场景驱动逐渐转向技术驱动。

技术驱动贯穿从资产获取到资金对接,乃至用户体验的整个过程,以其轻资产、广连接、高灵活、强技术等特点,可降低消费信贷的风控、营销和运营成本,正在蓄势待发。

从招联、借呗、微粒贷的快速崛起,不难看出,走线上的轻资产模式,是持牌机构快速做强做大的一个方向

实际上,捷信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,从去年起,开始向线上转移,但目前并未公布效果。

免费加盟代理请联系于经理17601315811(有返佣)

Tags:[db:TAG标签](26790)

转载请标注:信息网——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成绩单曝光 招联超捷信变一哥

搜索
网站分类
标签列表